欢迎来到数字经济平台
18162748880

劳务短缺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挑战与行业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1-09-24 16:08:39 浏览量:5585 分享:0 分享到微信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劳动力剩余时期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反哺农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加快城乡资源流动,有利于推动农村建设。而在建筑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建筑企业全面竞争的今天,建筑业用工却面临着全面的数量、质量和成本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的阵痛,建筑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劳务短缺?

下载.jpg


一、我国建筑劳务短缺情况

当前我国建筑业劳务短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大方面以及由于建筑劳务短缺带来的用工成本上升问题。

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和数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连年下滑并出现负增长情况,而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企业数量却在稳步上升(图1)。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业企业11.6万个,同比增长12.4%,从业人数5367万人,同比下降1.1%。按照每100个单位的建筑业产值可以带动1.01个单位的建筑劳务需求的正相关关系规律,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已然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下载 (1).jpg

图1 近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企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劳动力质量方面,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45岁以上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而据文献数据来源统计,2007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2岁,2017年为43.1岁,10年时间平均年龄增加了10岁。行业内不完全调查显示,当前建筑业从业人员尽管平均年龄没有直逼45岁如此夸张,但平均年龄超40岁已成定局,超50%老龄建筑工人支撑着建筑业的发展。此外,建筑业劳动力专业素质偏低,主要还是由“洗脚上田,拎包进工地”的农民工构成。在面向建筑业产业调整、升级转型,各类新技术不断反哺传统行业的今天,建筑业劳动力素质已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导致建筑业人工成本直线上升,十年前建筑业人力成本在16%左右,今天却达到了30%,占比翻了将近一番,绝对值维持在惊人水平。


二、建筑劳务短缺成因分析

长期起来,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人的要求主要是体力和耐力要求,依赖旧有的廉价劳动力成本,建筑企业无需在建筑工人身上过多投入。而在建筑业内部劳务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外部劳务市场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从劳动力总量来看,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9.22亿人后,增量由正转负进入总量减少阶段,新生人口不断减少,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对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筑打击尤甚。劳动力结构方面,建筑业劳务构成主要为农民工群体,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为18.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达到51.5%。而2007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在36.7%,从事服务业的比重仅占6.4%。

外部劳务市场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行业建设周期长、工序工种繁多、施工环境复杂、流动性强,致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大、工作环境差。同时,建筑业常用的劳务方式为成建制的分包模式或者由“包工头”带到工地劳动或者企业直接使用的零散用工,在这种模式下,极易造成建筑工人工资发放不及时、保险、福利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建筑行业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时间长,建筑工人基本没有娱乐空间和时间,行业工作岗位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服务业的转型,诸如外卖送餐、快递员、自媒体等大量替代性工作机会出现,建筑业人均薪酬较其他行业吸引力不足,冲击了建筑劳务市场。


三、面临的挑战与行业未来

1. 保障从业人员福利,短期内用工成本上升已是必然

要减少用工流失,建筑企业必须落实合法用工,依法完善企业的用工制度。建筑企业都将不再享受旧有的廉价劳动力成本,还需额外为工人福利支付一大笔钱。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应当“按照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负责,分包企业对分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直接负责。总承包企业因转包、违法分包工程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总承包企业承担全部责任”。无论是哪一种用工方式,建筑企业都要为用工担主责,这意味着管理费用的同步上升。此外,最受建筑劳务短缺影响的还是建筑企业本身,为了增强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要提升建筑业从业人员薪酬福利、加强日常管理、降低工作风险,还要兼顾改善建筑劳务工人生产和生活环境,让建筑工人有学习和娱乐的场所,丰富劳动者业余生活,使其对岗位和企业更忠诚,这些都是潜在的用工成本。


2. 生产方式转型,建筑工人概念升级

中国已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63.9%,按照发达国家75%的城镇化率水平,我国的城镇化还有一定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基建领域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未来基建领域的投资力度仍将持续。各地城镇化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航空等交通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工程建设量,将在未来一段时期仍会占据建筑市场的相当份额。然而我国早已不再走原有的靠量取胜的道路,而是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筑企业和建筑行业也有意识地跟随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希望推动生产手段和方式的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因此,建筑市场用工需求也呈现着分化,一方面,传统的低素质的、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用工需求逐渐降低,而高素质的、能掌握并操作建筑业高新技术和装备的技术工人的用工需求将越来越大,建筑业工人将逐步向真正的蓝领转变。因此,建筑企业如何吸引和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加快技工队伍建设,成为未来解决建筑劳务问题的关键。

从现有的趋势看来,国家已经意识到推动促进建筑业劳务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和住建部在内的十三个国家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均提出提高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联合北京中培国育人才测评技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培训及等级考试工作。部分建筑企业也已经展开技工等级制度改革、建立培训学校等行动,将建筑工人纳入到企业职工职业发展序列当中,尝试培养企业内部的蓝领团队。短期来看,建筑工人的转型和升级同样会导致建筑劳务成本的上升,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建筑企业和建筑业本身。未来行业还需形成合力,推动顶层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培养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调整建筑劳务结构。


3. 问道未来,智慧工地建设或是方向

在我国将近有50万个工地在施工,塔吊(塔式起重机)数量70余万,升降机不低于100万台,建筑从业人员5000余万人。建筑施工现场生产作业环境复杂,人员复杂,多工种交叉作业、协作方多,呈现出施工地点分散、施工现场管理难等特点。施工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有效、集中式的管理。大力发展建筑管理科技化,是解决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应运而生。

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加快传感器、高速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近场通讯及二维码识别等建筑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爱建云“智慧工地”创造性地将施工企业现场视频管理、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现场从业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进度管理、扬尘噪声监测管理有机、高效、科学规范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工程项目业务流与现场各类监控源数据流的有效结合与深度配合,实现了建筑企业内部对各工程项目的集约式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力度,彻底巅覆了原有的传统施工现场管理模式。

中科爱建智慧工地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建筑企业运营的风险;同时它对“人”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智慧工地的建设和建筑工人的建设是配套的、共进的、相辅相成的。建筑企业如何应对劳务短缺?或许追求智慧化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上一篇:给“农民工”改名,不如保障权益....... 下一篇:减税降费政策操作指南(三) ——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
相关资讯